北京万佛华侨陵园网上纪念园



纪念馆管理
纪念馆维护人:韦岚









人民好医生韦加宁纪念馆
人民好医生韦加宁纪念馆
姓名:韦加宁
生辰:1938年4月5日
民族:汉族
忌日:2003年04月13日
籍贯:广西容县
地区:北京
国家:中国
职业:手外科医生






链接 人事部卫生部授予积水潭医院韦加宁白求恩奖章
  http://news.163.com/editor/030328/030328_669058.html
    南方网讯 韦加宁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人事部副部长尹蔚民在会上宣读了《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关于授予韦加宁“白求恩奖章”的决定》。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向韦加宁颁发了中国卫生界的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韦加宁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北京市卫生局工会主席齐敬宁、韦加宁同志的夫人、北京积水潭医院主任医师李景英和青年医师陈山林分别从不同侧面讲述了“白求恩式医务人员”、积水潭医院手外科专家韦加宁把病人当亲人、把工作当乐趣、把医术当艺术、把一生献给党的崇高品格和无私奉献精神。
  
    卫生部长张文康在报告会上号召广大卫生工作者向韦加宁同志学习。张文康说,韦加宁同志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更催人奋进。他是新时期全国卫生工作者的典型代表,是卫生战线全体同志学习的楷模。全国卫生工作者都要学习韦加宁同志精益求精、勇攀医学高峰的开拓创新精神;学习他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满腔热忱、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学习他廉洁行医、医德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品质,以及他坦然面对逆境,坚强自信、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7日的报告会由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蔡赴朝主持。
链接 医界精英韦加宁:神刀重塑“手足”情
  http://news.163.com/editor/030404/030404_675877.html
  
    韦加宁教授42年来操作各种四肢再生手术5万多例,被誉为“中国第一手”
  
    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手不仅标志着生存能力,而且是尊严的象征。
  
    
  
    如果你的手先天就很健康,后天也不曾遭受到难以修复的伤害,那么这里介绍的人物,你既未闻其名,也不知其究竟。如果你的手不幸先天畸形,或者后天因为意外伤致不治,那么未曾谋面,这个名字你一定如雷贯耳。
  
    韦加宁,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医生,中国“病手”的终结者。
  
    谁没有看过医生呢?可是又有多少专家不论你贫富贵贱,用那明澈的一双大眼睛望着你,画出每次手术的图谱,写出可以达到的功能,跟你详细讲解、耐心商量、精打细算所能节省的开支呢?谁又没有同事呢?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随时随地有求必应、随叫随到有忙必帮呢?又有谁没有当过学生呢?可是又有多少老师永远没有盛名之下的架子笑眯眯地对你,真心实意、倾囊所出地教你呢?
  
    然而,天妒英才。被美国专家称做“中国第一手”,世界第一例同体断足移植手术成功的主要实施者,我国第一例同体拇指移植手术成功的实施者,42年从医生涯操作了各种疑难手术5万多例,永远神采焕发、精力充沛的韦加宁,突然倒下了。
  
    去年5月,他被确诊患有胃癌,已经扩散。尽管刚开始韦加宁的病情一直保密,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医院里上至领导下至炊事员、清洁工,不约而同地来了;全国各地他带教过的进修大夫不约而同地来了;他医治过的病人不约而同地来了……鲜花啊,摆成了长廊;人心啊,汇成了城墙;大家呀,都希望举起双手为他遮风挡雨……
  
    然而,韦加宁在和死神对峙的同时,他又开始抓紧时间全力绘制《手外科手术图谱》,准备把它献给自己热爱的事业和后人。如今,他正在病榻上吹着口哨顽强工作……
  
    -从不生病的“工作狂”韦加宁得了胃癌
  
    2002年5月15日下午,北京积水潭医院内科孙瑞忠主任给胃镜室打了个电话,说明天一早加做一个胃镜,是手外科韦加宁主任。大家都猜测,韦主任一定是工作劳累,生活不规律,胃部不适,才决定做胃镜的。
  
    第二天,孙主任和张小晋主任不到8点就到了胃镜室。做了咽部局麻,孙主任动手下镜管。做完胃镜,把韦主任搀扶到办公室休息,他笑着问:“有问题吗?有问题不要瞒我。我们都是搞医的,请告诉我实情。”他接着说:“即使得了癌症,也没什么可怕的,人总要面临死亡。”孙主任和张主任安慰他,“您先休息一会儿,我们给您打报告。”
  
    这时,门外几位病人和家属一直在等着他,盼着他早点出来做今天已经排上的手术。就在做胃镜过程中,大家几次劝病人回病房,他们死活不走,“我们就是要等,等到他给我们做手术。”当他们看见韦主任出来,还不相信他真的病了。可不,大前天他还做了7台手术,前天又做了4台,就是昨天他还跑到二炮总医院去做“助残”手术呢。
  
    病理活检显示:胃底贲门癌,食道转移。从不生病、从不请假的“工作狂”韦加宁,彻底倒下了。
  
    -有志于这个领域的医学生不知道韦加宁,如同学音乐不知道贝多芬
  
    韦加宁带的研究生潘勇卫出国进修,美国导师面试时问他“曾在谁的手下工作”,听说是韦加宁,这位导师眉毛一扬,“Chinesefirsthand(中国第一手)!”立刻开了绿灯。
  
    在中国手外科和显微外科领域,韦加宁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手术台上思路像泉水一样清晰,手术刀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手法像诗人一样妙笔生花”,专业造诣登峰造极。有志于这个领域的医学生,如果不知道韦加宁,就如同学音乐不知道贝多芬、学绘画不知道凡高。学生们尤为仰慕他在先天畸形、神经损伤特别是复杂损伤的晚期功能重建方面的“独上高楼”,称他是“刀神”和“不可逾越的楷模”。
  
    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的韦加宁,是1961年分配到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头三年在大外科轮转,许多科室都想把他留下,最后被王澍寰主任抢到手外科。心灵手巧、天赋过人加上辛勤工作、潜心钻研,把工作当做责任更当成乐趣,娴熟、敏捷、精确的手术使艺术般的悟性呈现在闪电般的速度之中,韦加宁年轻时代就声名远扬。
  
    一次,山西一位反复血管痉挛的断臂病人紧急送到积水潭医院。韦加宁千方百计在凌晨两点完成了再植,可刚回到病房,再植的断臂又由红变白,助手中有人提出放弃,韦加宁连想都没想,说“抬回去!”经过一番紧张的较量,翌日中午断臂再植终获成功。别人都去休息了,他却接到紧急电话赶到北京协和医院,为一名南斯拉夫海员接活了断腿。
  
    那时,腕部深度烧伤常常要截肢,韦加宁不仅协助烧伤科孙永华教授创造出血管嫁接和皮瓣移植的方法保住了患者伤肢,还创建了手外科支具室,精心设计了手指手掌与前臂的各种支具。
  
    一位女工绞伤,右臂没了,左臂也只剩下一段,怎么也抬不起来,跑遍大医院,不治。最后找到韦加宁说,“如果没办法,回去就死。”韦加宁抬起她的左臂,一松手,左臂就落下来,如此重复多次。有一次,她的左臂在空中停了不到一秒钟,这一瞬间被韦加宁抓住了,对她说,“还有
  
    希望,去做个肌电图吧!”之后多次为她手术,帮她恢复信心。在她结婚那天,韦加宁请支具室王师傅为她做了一个假手并戴上白手套,使她容光焕发走上红地毯。
  
    韦加宁的治疗理念是:如果患者的伤情条件是“钢筋水泥”,就给建高楼大厦;如果患者的条件是“砖头瓦块”,就给盖平房;即使患者没有任何条件,也要争取搭一座草房,为患者遮挡风雨。
  
    1996年,沈阳一名武警战士救火时全身烧伤96,经抢救保住性命,但全身瘢痕、双手畸形,生活根本无法自理,为此访遍全国名医。那天,经过近20分钟的检查,总是充满自信的韦主任也犹豫了:历经数十次手术,全身已找不出哪怕最小的一块正常皮肤,可怎么修复?患者父亲眼圈红了,哽咽着,“韦主任呀,您是我们最后一线希望了,知道您的号难挂,我们头一天夜里就在门诊大厅打地铺排队……”韦主任说,“这样吧,让我再考虑考虑,明天一早到病房找我。”再次见面时,家属看到韦主任的炯炯双眼又充满了自信。韦主任在患者的门诊病历上,优雅地画出6期手术的图谱。两年半过去了,患者的双手奇迹般恢复功能,与术前设计毫厘不差。
  
    -韦加宁对“穷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同情
  
    这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每天清晨7点,和韦主任同乘一辆班车到达医院的同事们都能看到:车门刚开,早已“埋伏”在花园里的患者刹那间就一个又一个冒了出来。有一天,综合骨科支部书记彭宁亲眼看见一位操东北口音的汉子与妻子热泪涟涟地冲韦加宁下跪。数年前,汉子被飞驰的火车拽伤神经和手臂,这次来京就是想告诉恩人,多次手术恢复后的手臂手掌多么有劲儿,以至“帮助”他没有下岗。
  
    一位爷爷抱着先天“并指”的宝贝孙女没了主意,韦主任在假山旁席地而坐,用树枝给爷爷画开了三次分期手术的“蓝图”。当韦主任走到病房电梯间时,身后是老老少少一串“大军”……手外科的“穷人多”,韦加宁每次都以极大的同情心为他们设计最好最省钱的治疗方案,能不住院的尽量在门、急诊解决,然后回家休养。他常常告诉病人,“下次看病不要挂号了,直接在花园堵我。”“你不用交点名费,我给你做手术。”于是全院职工都知道早8点之前“堵”他的诀窍。
  
    韦加宁的父亲是广西的名中医,母亲是一名会计。土改时因为地主爷爷突然猝死,父亲回去顶罪被劳改,韦加宁和弟弟与母亲过着困苦的生活,高中以前他连鞋都没有穿过。所以韦加宁对“穷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同情。
  
    医院老职工至今记得,在“史无前例”的年代,医院骨科门、急诊天天爆满。头天下午就有人在院子里排队等着挂次日的号。医护人员天天加班加点,有时到晚上八九点仍难完成任务。骨科登记等候手术的病人能排到几年以后,医院地下室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外地病人。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有的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更住不起旅店。他们中间不少是手外科的病人。韦大夫曾经从食堂里买了很多馒头送给没饭吃的病人。为了解决病人等候手术的困难,韦大夫一次再次扩大门、急诊手术范围。做完手术的病人就呆在地下室的观察室或楼道里,韦大夫天天亲自巡视这些病人,直到他们的伤势稳定。
  
    韦主任的专家号,号贩子是倒不了的。因为每次周三门诊,他都要加二十到三十几个号,这样是为了让外地患者少等一些时间,而熟人看病他往往在其他休息的时间解决。
  
    从1994年至今,医院康复科治疗了20多个前臂骨折或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因小夹板或石膏固定过紧,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前臂肌肉缺血性挛缩。这些孩子多数来自农村,为了治病举家负债。韦主任为这些孩子手术时从来不收点名费,还对家长讲,“孩子来复查时不要挂号,直接到病房或门诊找我,省下钱来给孩子买点吃的……”家长都为之动情流泪。
  
    1995年的大年初一,张大妈在医院传达室值班。到午饭饭点了,正准备煮饺子,看见一个瘦小的老头裹着大衣匆匆走向门诊楼门口一个破衣烂衫的老农。老农左脚裹着棉花和布,已经在那儿坐了很长时间。张大妈曾经告诉他初一没有门诊,他不听。瘦老头把这个农民带到传达室,客气地对张大妈说,“我是咱们医院的大夫,叫韦加宁,能不能借您这个地方看个病人,门诊没有开。”让进传达室,张大妈就后悔了,老农浑身上下散发着馊臭味。韦大夫让病人坐在椅子上,自己蹲在地上,一层层打开那布。无法忍受的恶臭让张大妈犯晕,出门隔着玻璃往屋里看。韦大夫仔细揭着臭布,专心致志抱着患者的脚翻来覆去看了又看。张大妈后来才知道,老农是特意从外地来找韦主任的,而韦主任为他保住了溃烂的左脚。
  
    即使身患胃癌,韦加宁教授仍然夜以继日绘制手术图谱,给世人留下绝技示范
  
    -绝技手术图谱是成功手术的示意图
  
    康复科的韩晶娟大夫由于工作需要,1978年去骨科学习半年。一次进手术室,张贴的几幅绘制精美的手术图谱首先映入眼帘,太漂亮、太逼真了。原来这天是王澍寰院士主刀一项新手术———背阔肌移位重建肱二头肌。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十几个人围着一台视野不大的手术,很难看清。可是一看图谱,手术步骤一清二楚。韦主任太了解每一个渴望学习者的心啦!
  
    这就是韦加宁独有的绝技:手术图谱。
  
    韦加宁书写的手术记录,除了文字,一定还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手术示意图,这一点是所有人共知的。这些生动的图谱可以指导医生进行一项成功的手术。
  
    原先,因为进修医生多,韦主任的手术记录经常失踪,它们成了收藏的宝贝。后来科里告诫大家不要再“窃”记录了,病历不完整,主任还得重写。这样,收藏品改为复印件了。一天,韦主任拿着自己画好的图谱书稿去复印,老板不知道他就是韦加宁,特别高兴地接待他并告知:“这个韦加宁真神了,每天来复印他画的各样手的人多了去了。”如今他的图谱已流传到全国各地。
  
    北京积水潭医院举办过39期全国骨科培训班,韦主任带教过400多名骨科医生,其中约300名成为科主任、学科带头人,6人当了院长,两人晋升为将军。
  
    1983年,经王澍寰院士推荐,韦加宁赴美国密执安州大学BMMC医院手外科和肯塔基州路易斯威尔手外科中心任客座研究员。导师、美国著名手外科专家AB·Swanson和Kleineit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深深感动。虽然没有执照,但他在美国成功进行了多例断肢再植术,有的填补了医院的空白。当地报纸一版又一版报道“韦大夫在中国是一位英雄,在美国也是一位英雄”。而韦加宁夜以继日为导师专著所奉献的数百张“世界上最美丽的手外科图谱”,更是让导师叹为观止。
  
    导师为了感谢他,特地送给他一对价值昂贵的助听器(韦加宁有听力障碍),还每年给他寄一盒电池。1990年,导师又把他召回密执安州,请了最好的耳科专家,免费为他做了内耳手术。第二天,当韦加宁不用助听器而清晰听到了树枝上小鸟婉转清脆的叫声,他激动得握住笔凭借想象精心绘制了内耳手术图谱。那位耳科教授查房时,他将图谱作为礼物献上。教授惊呆了,“你怎么知道我做手术的步骤?”
  
    -不仅医术高明,还能替患者精打细算
  
    42年来,究竟为同事帮了多少忙,韦教授自己都记不清了!可医院职工的心里跟明镜似的:韦主任不但技术好,还善解人意,最好求。
  
    吴质璜的手鼓起了个包,很疼,大街上碰见韦大夫,一看是“腱鞘炎”,当即拿个钥匙,趁其不注意一使劲,再一看包没了。
  
    总务处王志琴朋友的亲戚的手被机器轧伤,当地医院要把手指截掉,可不甘心,要到积水潭医院找专家。那天正是星期六,到哪儿找呢?收发室有人建议找韦加宁,可王志琴和他不熟。抱着试试看拨个电话,正巧韦主任在家,二话没说,骑着车赶来了。查看伤情后他叮嘱值班大夫:“孩子很年轻,最大限度保留手功能。”还画了一张图。病人手术相当成功。
  
    王云钊、王秀英夫妇的朋友,抱着4岁的小孩从重庆来看病。孩子3岁时把左手伸到滚烫的元宵锅里,创面虽愈合了,小手却变成个伸不开的拳头。韦大夫看了说:“孩子的手能恢复功能,不必住院了。这两天我夜班,下了夜班早8点,你们到门诊手术室找我做手术。”两天后,父亲抱着孩子在门诊大厅,亲眼看到韦大夫穿着白大褂,手里拿着一块干馒头,边啃边走了过来。孩子术后观察两个小时回去了。拆线后又复查了一次,共3次门诊,病治愈了。
  
    吕燕茹给韦主任介绍过的病人多得连自己也记不清了。韦主任每每热情接诊,详细检查,安排治疗。而后,也许在走廊里,也许在院子里,也许在食堂里,只要一见面他就主动说明病人的病情……
  
    麻醉科医生赵荣辉说,韦大夫可是性情中人,言语幽默有趣,每一个与他接触的人都会感受并分享他的快乐,那是一种自然的犹如细细的音乐围绕着的如沐春风般的快乐。从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到学科手术,他与每个人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听过他一番睿智有趣的话,开心笑过之后,所有的愤懑一扫而光。
  
    韦大夫不仅医术高明、能替患者精打细算,而且他还那么理解人,他像朋友和长辈一样能为人考虑生存和未来。
  
    一位男工,右手截肢了,非常悲观。韦大夫说:“你还年轻,虽然不能做原来的工作了,你还可以去学习,去图书馆搞资料,去管理仓库……”后来他真的去了图书馆,自学了英语。几年后的一天,他突然精神抖擞、西装革履地出现在韦主任面前。他说:“韦大夫,我是来向您致谢的,是你给了我勇气,帮我选择出路。现在我要代表工厂到德国去了,今天特别来向您辞行。”
  
    韦加宁不但有工人朋友,也有农民朋友。
  
    一位边远山区的少女,手腕、手指突然麻痹,当地医生让她务必进京找韦加宁教授诊治。当这个很贫困又很漂亮的姑娘平生第一次乘火车来到首都,身上仅剩下几十元钱。韦教授得知她的窘境,像父亲一样给她安排:“你一会儿出医院大门向右拐,坐105电车去动物园玩玩,来一次北京不容易。5点下班前在这里等我,我把诊室开开让你在这里过夜,明天上午我领你去做肌电图,这钱你就别管了。下午我会买好车票送你上车。上街别乱走,不三不四的人和你说话,少理睬……”
  
    -虽然身患癌症,但仍像工蜂一样劳作
  
    韦加宁的夫人李景英大夫是同济医科大学教授的女儿,当年是能歌善舞的美丽“小资”。毕业后两个人共同分配到北京。尽管韦加宁心中装满了病人的事,再也装不进更多家人的事,但只要一回家,他就像工蜂一样劳作,把对家人的深情留在每一个角落。
  
    女儿小时候,玩具稀缺,韦加宁用废铁片为女儿做了小炉子、小锅、小铲子、小碗。
  
    他买菜做饭,活儿干得又麻利又地道。
  
    年老了,不用值班了,他用木头做了四五个鸟窝,挂在几个窗外。每年有麻雀来这里居住,孵化小鸟,坐在家中就能听到嘤嘤鸟语。
  
    夫人膝关节有病,常需要坐下来休息,又因为不能走远路,需要骑自行车。韦加宁就在夫人的自行车上安装了一个可以放“拐棍板凳”的装置,方便又美观。李大夫推自行车出入弹簧门不方便,韦加宁就设计了一个小拉钩,只要往门外墙上原有的小钉子上一挂,门就打开了。
  
    为事业和病人拉了42年车的老黄牛,即使在胃癌术后病重期间,还有病人拖儿带女,拿着X光片到病房找他。韦加宁仍然一遍一遍耐心讲,躺在病床上画着示意图:你孩子的手需要五次手术,第一次做什么,第二次做什么,最后达到什么效果。
  
    经过顽强努力,韦加宁教授现在已经完成了全部手术图谱的90。在作画过程中,他的自我陶醉令所有探望者震撼,仿佛死亡是他身外的事情。
  
    他为自己的书口述了一个前言,经夫人整理,愿意送给所有和他一样以工作为快乐的人。他在前言中写道:
  
    我想画一本《手外科手术图谱》已经很久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经开夜车画了不少。那时我的儿子还不到十岁,他用幼稚的笔迹给我立下了“军令状”,要求我必须在两年内完成。但人在中年的我尚无暇坐下来著书立说,……没曾想到,癌症突然向我袭来,并已到了晚期。我必须和时间赛跑,假如我还能坐起来,假如我的手还不抖,我必须把它完成,献给我深爱的事业,献给一直支持爱护我的家人,也献给我的学生,并通过他们献给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病人。假如我的时间不够,不能完成一部完整的、系统的手外科手术图谱的话,那么就命名为《韦加宁手术图谱拾零》!好在近些年来我已为23位朋友主编的专著画了部分章节,把它们拼凑起来,以便手术时查阅方便。
  
    -记者后记-
  
    韦加宁教授和他的夫人李景英主任医师共同养育了一对出色的儿女。女儿韦岚毕业于北大法律系,目前在美国深造。儿子韦峰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子承父业是一名骨科大夫。
  
    韦岚在2月18日给父亲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摘录两段,抑或对读者有些启发:
  
    ……回首往事,你是这样一个忙碌的父亲,但你仍在所能找到的片刻间隙里给予了我所能想象得到的所有关注和宠爱。难得会有这样一个父亲:你从他的样子里学到的都是光辉的榜样;你从他的眼中看到的都是充满骄傲的欣赏;你从他口中听到的都是生动的人生故事,以及暖心的、充满爱意的赞扬……这就是我眼中的你。
  
  
链接 【特刊】好人韦加宁 (千龙新闻网)
  [韦加宁档案]
    △韦加宁,广西容县人,1938年4月5日出生于广西南宁市。1961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1986年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1990年任北京医科大学教授。
    △1972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进行同体断足移植术,1977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奖。
    △1975年“同体拇指移植”为我国首创,获1979年北京科技成果奖。
    △1978年“周围神经损伤的束间神经移植”获1979年北京科技成果奖。
    △1978—2000年与同事合作获国家、卫生部、北京市局级奖共8项。
    △发表论文32篇,参编论著23部。
    △1978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连续多年荣获市、局、院先进工作者及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链接 韦加宁:描绘最后生命图谱(京华时报)
  一位被晚期胃癌纠缠的手外科医生,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仍立志要为手外科医学界、为病人留下我国第一本手外科手术图谱。他就是昨日被人事部、卫生部授予“白求恩奖章”的北京积水潭医院的韦加宁教授。
  
  最后的生命图谱
  
  昨天下午,记者随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北京市副市长张茅等人来到北京积水潭医院综合三病房里,看望正在这里接受治疗的韦加宁教授。和上次见他相比,韦加宁更加憔悴。
  
  画图,对正常人来说仅是举手之劳,对韦加宁却是难上加难。一个相对简单的肌腱移植手术,至少要画24张图。在病床上,无论哪种姿势,都很难坚持几分钟。但韦加宁还是坚持着,他甚至还能总结出哪些姿势比较舒服、哪些比较适合作画。身体好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要画到夜里11点多。
  
  有人建议韦加宁等身体好后再继续绘制,韦加宁说,“我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这种病越往后,体力越差,所以往前赶,可能好一点。尽量地完成,最好了。”就在昨天上午,他还交出了几张昨晚完成的“作业”。他很兴奋地告诉记者,“已完成95左右了。”
  
  今年65岁的韦加宁教授已在中国第一个手外科———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从医42年。他曾以“同体断足移植”等富有开创性的世界首例手术而闻名,在国际上享有“中国第一手”的赞誉。
  
  这个让韦加宁倾注了生命的最后热情来描绘的手术图谱,到底有什么奥妙呢?
  
  世界最仁慈的手
  
  韦加宁有些手术设计很独特。他的一位导师———前国际手术外科联盟主席斯旺森教授曾夸韦加宁的手是“中国最棒的手”。
  
  每当韦加宁做手术,尤其是一些经典手术时,他那独特的手术设计,精巧的操作手法,行云流水般的手术过程,总是引来里三层、外三层的人观摩学习。这是令手外科护士长徐宗惠最头疼的事:“参观的人太多,会影响手术。把他们轰走,实在于心不忍。”
  
  韦加宁手术图谱画得很漂亮,在手外科界也同样出名。斯旺森教授多次称赞说:“能做这么漂亮手术的人有,能画这么漂亮图谱的人也有。但是能把两者融于一身的就只有韦加宁。”
  
  刚开始,很少有人知道韦加宁画手术图谱的真正用意。手外科医生陈山林却发现韦加宁有双世界最仁慈的手。
  
  韦加宁对每个病人都讲解得非常仔细,一边说还一边在病历上画出每一步治疗的示意图。陈山林刚开始觉得这样太浪费时间。韦加宁解释道:“手外科的病人大多是穷人,很多是借钱到北京,他们很可能支付不起手术治疗费用。如果病人能够拿着他画的手术示意图和制定的手术方案,就可以找当地的大夫做手术了。”
  
  赌气的三句话
  
  多年来,韦加宁总有一个习惯:回家时边吹轻松的口哨边上楼,还没到家门口就掏出钥匙甩来甩去。妻子李景英不出门就能辨出这熟悉的声音。
  
  可在去年上半年,这种熟悉的声音越来越少。甚至有时韦加宁打开门后累得头顶在门上,要缓一下才能进屋。之后往床上一靠就睡着了。李景英劝丈夫去医院检查身体,可韦加宁总是置之不理。
  
  说起多年的共同生活,李景英忍不住向记者抱怨:“在家里他对我就说三句话。第一句是‘不要说话!’第二句话是:‘你能不能不说话?’如果他被‘烦’得不行了,还会问第三句‘你说呢?’”
  
  直到去年5月,内科主任孙大夫见韦加宁脸色不好、人也特别消瘦,于是强迫给他做检查,韦加宁这才接受。“结果一查是胃癌,而且还是晚期。”
  
  主管治疗工作的病房主任楚卡琳介绍,韦加宁的病情极其不容乐观。韦加宁已接受了25次放疗,但发现得太晚,肿瘤已无法完全控制,目前仍在广泛转移。近来韦加宁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只能进流食,每天要输液十几个小时。
  
  “我想画一本《手外科手术图谱》已经很久了,从上世纪80年代已经开夜车画了不少……现在,我必须和时间赛跑。假如我还能坐起来,假如我的手还不抖,我必须把它完成,献给我深爱的事业,献给一直支持爱护我的家人,也献给我的学生,并通过他们献给那些需要我帮助的人……”(杨凤立)
  
  
链接 韦加宁昨晨去世(今日扬州2003-04-14 )
  本报讯 我国著名手外科专家、人民好医生韦加宁教授,因胃底贲门癌转移合并肺部感染导致多脏器衰竭,于昨日凌晨4点07分去世。
  
    昨天,记者没能联系到韦加宁教授的夫人李景英教授,但是他们的儿子韦峰告诉记者,从4月10日开始,父亲的病情就开始恶化,一天比一天重。韦峰在电话里对记者说,家里跟从前一样,全家人对爸爸的病有思想准备。父亲经过一年与疾病的顽强搏斗过程,全家已经锻炼得很坚强。
  
    所幸的是,一直维持着韦加宁活到现在的支撑———手外科手术图谱,终于在4月9日全部完成,所以他走得“没有负担,没有牵挂”。韦峰说,手术图谱脱稿那一天,全家都非常高兴,认为这一天值得纪念。
  
    据悉,韦加宁教授的治丧委员会已经成立,具体送别仪式日期尚未确定。
  
  
  
链接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北京积水潭医院医生韦加宁去世(北方网)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北京积水潭医院医生韦加宁因病救治无效,今天凌晨在北京去世,享年65岁。
  
    韦加宁是北京积水潭医院原手外科主任。他潜心于手外科的研究和发展,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同体异位断足移植手术,创造性地完成了我国第一例同体拇指移植手术,率先在我国完成了周围神经损伤束间移植、电烧伤前臂血管移植、断指再植等一系列手外科高难度手术。
  
链接 组图:韦加宁医生在查房(sina)
  
1/3页 1 2 3 向后>>


wap版 PC版

导航 链接 友情 二维码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